题库首页 > 高中历史试卷库

2015学年福建宁德市五校联合体高二上期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2024-09-19
| 期中考试
|
| 福建
第三方
选择题
综合题
1.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指国家)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众)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孟子为实现这一关键因素的具体主张。(3分)
(2)材料二的观点被称为“天人感应”学说,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提出该学说的主要目的。(2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评判“爱民”、黄宗羲评判“天下之治乱”的标准。(2分)
(4)概括以上材料共同体现的儒家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政治背景。(6分)
2.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与福建多以柔木刻之,取其易成而速售……福建本几遍天下,正以其易成故也。
——(宋)叶梦得《石林燕语》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
——(宋)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入明以后,福建建阳书坊(书坊,从事雕版、印刷、出版销售书籍的手工作坊)刊刻通俗小说在嘉靖、万历时达到顶峰。据统计,自嘉靖至泰昌(1522—1620年)共99年间,建刻通俗小说占整个明代通俗小说总存量的近20%,高居江浙等其他地区刻本数之上。嘉靖时研制出了一整套适于工笔白描的刀具和雕刻方法,彩印技术的尝试与改进,致使晚明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插图,无图不精工。当时的插图本在书名上多冠以“绘像”、“绣像”、“全像”等字样,以期引起读者注意。
——摘编自傅湘龙《晚明、晚清商业运作与小说刊印形态之变迁》
材料三   (在中国印刷术的影响下,) 1450年前后德意志人古登堡等,用铅、锡、锑的合金铸成活字。从此,《圣经》不再是天主教神职人员独有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福建本几遍天下”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概括晚明时期福建印刷业发展的表现。(4分)
(3)综合材料二、三,概述印刷术的发展与传播在当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4分)
3.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晚年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41年
魏源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直接参与抗英战争
1842年
完成了《圣武记》,叙述了清初到道光年间的军事历史及军事制度。
1852年
参以历代史志、明以来《岛志》及当时夷图夷语编成《海国图志》50卷
1856年
提倡创办民用工业,允许私人设立厂局,自行制造与销售轮船、火器等
 
材料二    康有为认为,中国必须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建设强大的现代军队,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现代化的前提是政局的稳定,因此他主张采取君主立宪制度。
——郭熹微《看西方现代化对康有为的影响》
材料三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据材料一,说明魏源晚年经历的时代背景。(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 康有为与抵抗派相比有何异同点。(4分
(3) 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伦理觉悟”的具体表现。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 (8分)
4. 13分)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一方。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灌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l906年)
材料二    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迭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定义。
——孙中山《论三民主义》(l919年)
材料三    中国形式上是独立国家,实际比亡了国的高丽还不如…… 似此,民族主义能认为满足成功否?所以,国民不特要从民权、民生上作工夫,同时并应该发展民族自决的能力,团结起来奋斗,使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一独立国家。
——孙中山(1923年)
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
——孙中山《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1924年)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含义并作简要评价。(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新发展。(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对民族主义的新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孙中山开始新的革命探索,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5分)    
(4)就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谈点你的认识。(2分)
其它试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