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高中语文试卷库

2015学年四川省新津中学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2024-09-19
| 月考试卷
|
| 四川
第三方
选择题
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间事物最复杂、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是人生最高的智慧。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而仙子也缥缈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着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而来的,除兽性之外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还需要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并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并不是起源于抽象概念,而是起源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源于羊羹的味道,中外都用“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都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因为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从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像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映像的初步感性认识,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等类,使它实现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整个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节)
【小题1】关于“人”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动物,人是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类人猿,再由类人猿发展到原始人,进而发展到文明人的。
B.人是最难懂的。所以“懂得你自己”是人类的最高智慧,人类只要能够懂得自己,也就能懂得别人。
C.在进化过程中,人的习性里还保留着一部分“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此外,人的习性中还存在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
D.人的生活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不断地改造自己。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和美起源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活动,它们的起源不是抽象概念。
B.儒家说:“食、色,性也。”在“食”和“色”这两大人类本性的具体行为中便蕴藏着艺术和美。
C.原始民族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用唱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原始民族很早就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
D.西方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这证明了人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不能把人简单地分类。
【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A.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还有心灵。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就会在人脑里引起对外界事物的初步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人的本能和情感。
B.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就能更好地了解现代社会中的人,因为古代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
C.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进化的历史,这对研究美学有重要的作用。
D.哲学和心理学家把人们认识世界的整个认识运动分为知(认知)、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老爱情
苏童
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但是当我说完这个故事后,相信也有一些读者会受到一丝震动。
话说20世纪70年代,我们香椿树街有一对老夫妇,当时是六七十岁的样子,妻子身材高挑,白皮肤,大眼睛,看得出来年轻的时候是个美人;丈夫虽然长得不丑,但是一个矮子。他们出现在街上,乍一看,不配,仔细一看,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时老夫妻彼此之间是镜子,除了性别不同,他们的眼神相似,表情相似,甚至两人脸上的黑痣,一个在左脸颊,一个在右脸颊,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到煤店买煤,一只箩筐,一根扁担,丈夫在前面,妻子在后面,这与别人家夫妇扛煤的位置不同,没有办法,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是因为那丈夫矮、力气小,做妻子的反串了男角。
他们有个女儿,嫁出去了。女儿把自己的孩子丢在父母那里,也不知是为了父母,还是为了自己。她自己大概一个星期回一次娘家。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女儿在外面“嘭嘭嘭”敲门,里面立即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老夫妇同时出现在门边,两张苍老而欢乐的笑脸,笑起来两个人的嘴角居然都向右边歪着。
但女儿回家不是来向父母微笑的,她的任务似乎是为埋怨和教训她的双亲。她高声地列举出父母所干的糊涂事,包括拖把在地板上留下太多的积水,包括他们对孩子的溺爱,给他吃太多,穿得也太多。她一边喝着老人给她做的红枣汤,一边说:“唉,对你们说了多少遍也没用,我看你们是老糊涂了。”
老夫妻一听,忙走过去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他们面带愧色,不敢争辩,似乎默认这么一个事实:他们是老了,是有点老糊涂了。[来源:Z.xx.k.Com]
过一会儿,那老妇人给女儿收拾着汤碗,突然捂着胸口,猝然倒了下来,死了,据说死因是心肌梗塞。死者人缘好,邻居们听说了都去吊唁。他们看见平日不太孝顺的女儿这会儿哭成了泪人儿了,都不觉得奇怪,这么好的母亲死了,她不哭才奇怪呢!他们奇怪的是那老头,他面无表情,坐在亡妻的身边,看上去很平静。外孙不懂事,就问:“外公,你怎么不哭?”
老人说:“外公不会哭,外婆死了,外公也会死的,外公今天也会死的。”
孩子说:“你骗人,你什么病也没有,不会死的。”
老人摇摇头,说:“外公不骗人,外公今天也要死了。你看外婆临死不肯闭眼,她丢不下我,我也丢不下她。我要陪着你外婆哩。”
大人们听见老人的话,都多了心眼,小心地看着他。但老人并没有任何自寻短见的端倪,他一直静静地守在亡妻的身边,坐在一张椅子上。他一直坐在椅子上。夜深了,守夜的人们听见老人喉咙里响起一阵痰声,未及人们做出反应,老人就歪倒在亡妻的灵床下面了。这时就听见堂屋里自鸣钟“当当当”连着响了起来,人们一看,正是夜里12点!
正如他宣布的那样,那矮个子的老人心想事成,陪着妻子一起去了。如果不是人们亲眼看见,谁会相信这样的事情?但这个故事是真实的,那时生死相守的老人确有其人,他们是我的邻居,死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同一天。那座老自鸣钟后来就定格在12点,犹如上了锈一样,任人们怎么拔转就是一动也不动。
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一生能说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事,如老夫妻到煤店买煤,一起给女儿开门,一起给外孙脱去多余的衣服等,用以表现老夫妻在生活中总是相依相随。
B.小说的情节可谓一波三折,老夫妻外貌上的巨大差距让邻居们都觉得他们不般配,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改变了人们的看法。
C.作者在开篇就说“我这里说的爱情故事也许会让一些读者失望”,结尾说“这个故事叙述起来就这么简单”,突出了这个故事的大众性,强调平凡更能打动人心。
D.小说中老妇人因心肌梗塞离开了人世,大家都奇怪老人为什么不哭,其实老人是把生死之事看开了,认为人都是会死的,自己也一样。
E.作者运用肖像、细节、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使小说中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题2】小说的标题“老爱情”有什么含义?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文中“女儿”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安排这个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
                                                                                
【小题4】有人认为“老人在夜里12点离世”这一情节太过离奇,不符合常理,应该删掉。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请结合全文谈淡自己的看法。(6分)
                                                                                
文言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顾隐君传
(明)归有光
隐君讳启明,字时显,世居昆山七浦塘,今为太仓人。相传晋司空和之后。隐君有子曰存仁,举嘉靖十一年进士,选调余姚知县。以最,入为礼科给事中。皇太子生,覃恩①近侍,封隐君如其官。
隐君为人敦朴,尤不能与俗竞。君故生长海上,言语衣服,犹故时海上人也,无纤毫城市媮靡②之习,及贵,愈自敛约。就养余姚,以力自随,独夜至官舍,县中人无知者。敕受章服,闭门不交州郡。郡太守行乡饮酒礼,到门迎请,终不一往。每旦,焚香拜阙,一饮一食,必手加额,曰:“天子恩,不得此。”居常读书,有所当意,每抉摘向人谈说不休,曰:“不信今人非古人也。”故平生未尝财,未尝疑人。
季弟蚤世。先属意隐君子为后,隐君固让其兄子。虽流离颠沛之际,孜孜以济人为务。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或伪指隐君赚人金,隐君曰:“吾不知金,而金实为我。”卒偿之不自言。州大夫建绰楔③,使人送其直,送者诡曰:“此吾赎金也,而非其罪。”隐君恻然,遽还之。里有某宅某墓地相邻比,有某桥道未修,有某死未殓葬,以告,必得所欲。至其所自奉,布衣蔬食而已。濒海多逋税,置役田以其里人。尝曰:“海上吾故乡,吾不能一日亡首丘之志。”故自号海隐居士。竟自海上得疾以归,而卒。
初,隐君未六十,为教曰:“古人葬以掩形,务从朴实,观美何益?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乞兄书之,石于墓。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覃恩:广施恩泽。②媮靡:奢侈的生活。③绰楔:古时表彰孝义的牌坊或木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平生未尝财爱:吝惜
B.曰:“天子恩,不得此。”微:没有
C.置役田以其里人恤:怜悯
D.石于墓勒:雕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世居昆山七浦塘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B.一饮一食,必手加额空身膏草野
C.卒偿之不自言劳苦功高如此
D.乞兄书之,勒石于墓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小题3】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来源:学科网ZXXK]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有乞贷,分赀予之,知其人必负,业已许之,不变也。(4分)
                                                                                
(2)吾葬不拘忌,棺必油杉,有一不然,是为逆命。(4分)
                                                                                
(3)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3分)
                                                                                
【小题5】传主顾隐君为人处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诗歌鉴赏
语言表达
默写
作文
其它试卷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