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摘自《孟子》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君主要“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熹常谓天下万事有大根本,而每事之中又各有要切处 所谓大根本者,固无出于人主之心术;而所谓要切处者,则必大本既立,然后可推而见也如……余皆可见,然未有大本不立,而可以与此者,此古之欲平天下者,所以汲汲于正心诚意,以立其本也。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董仲舒与朱熹对“正君心”看法的一致之处 (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董仲舒观点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6分)
(3)朱熹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在新文化运动时又成了封建主义的代表,中国进步的思想障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分析。(6分)- 答案:(1)答案: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2分)
(2) 答案:孟子主张民本,而董仲舒则认为君主比民众更加重要。原因孟子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他感到并且同情民众的痛苦,发现民众的支持对于国家的重要,因而提出“民为贵”的思想。董仲舒生活在相对安定,而且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汉武帝时代,他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6分)
(3)答案:朱熹的思想中不再具有孟子那样强烈的民本色彩,完全将君主看作政治活动的中心。在明清封建专制权力不断加强的时代背景下,因为符合统治者的需要而成为统?台思想;但在以“民主”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中,朱熹的思想就显得格格不入,因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6分) -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二、三中我们看到孟子、董仲舒与朱熹他们三人都强调“正君心”,再结合所学他们三人都是儒学的主要代表人,都肯定君王个人的作用及产生的影响,所以希望君主要注意个人修养树立良好形象,使民乐国安,所以可得出他们都将“正君心”看作政治生活中的首要大事。
(2)根据材料一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得知是孟子的民本思想;材料二中董仲舒认为,君主应“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仲天”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民服从上天的意志的思想。原因主要是分别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去分析。
(3)结合所学,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经过朱熹的总结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在明清时期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因此他的著作后来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必读书。随着历史的发展,扫除落后的愚昧的专制的封建思想和传播民主思想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朱熹的思想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