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探究题: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备爱社会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教育是根本。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很难给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早已成为教育部门与全社会的共识,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多年教育模式的转向一直步履维艰。有人提出学习西方考试模式,减少全国统考科目、取消文理分科、外语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一系列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措施直面教育热点难点,特别是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广大考生的热烈争论,有的同学赞成,有的同学反对。
材料二:教育是人类面对的永恒话题,从孔子最早实施因材施教的私塾教育到今天的网络教育,从唐代的遣唐使到今天各国互派流学生……人类享受着教育,发展着教育。
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知识说明推进教育改革的理由。(6分)
利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推进教育改革?(10分)
(3)教育改革少不了对国外教育的借鉴学习。请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谈谈你对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借鉴、交流与融合的认识。(6分)- 答案:(1)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推动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接受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推动教育改革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动教育改革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民族文化繁荣;
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推动教育改革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⑤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教育改革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2)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④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⑤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主体作用;⑥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引,推动教育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手段的创新。(每点2分,答出其中5点即可)
(3)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③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每点2分,共6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教育的知识分析说明推进教育改革的理由。本题并未限定学生答题所用知识的具体范围,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认真分析设问,学生通过本题设问中“教育改革”,可以看出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教育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次,需要学生认真回忆教材中与“教育”方面相关的知识点。本题材料中“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有利于给国家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启示学生可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去分析说明;另外,学生还可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功能、教育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2)本题要求学生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推进教育改革?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题设问中“如何推进教育改革”,强调的是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其实质是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途径的理解与记忆。因此,学生可从社会实践这一根本途径、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博采众长、坚持正确的倾向、克服错误的倾向以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本题要求学生从文化传承与创新角度,谈谈你对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借鉴、交流与融合的认识。本题的切口不大,直接考查学生对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关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学生可从其地位、实质以及具体的做法三个角度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的特征、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功能、教育对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