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15分)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小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1)铁钯           (2)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山门于河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沙为坎穴            (4)据理臆断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小题4】选择题。(2分)
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小题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从中你有什么收获?(3分)
答案:【小题1】yè sù
【小题2】(1)倒塌 (2)事物的道理、规律(3)侵蚀、冲刷 (4)主观地判断
【小题3】(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2)然而天下事物,我们只了解他一部分,而不了解全部的情况很多
【小题4】C.B
【小题5】学者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而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注意“”注音,独体字。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小题2】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物理”的古今异义,“”的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关键词的含义的解释。注意句中的“木杮、携”的含义。2句中“但、其二者”的含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全文,然后根据理解选择答案即可。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对于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类的题型,我们可以在阅读了全文之后,把握中心主旨,然后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将我们的实际联系起来,表达出我们健康积极的观点。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可以发挥出各自的水平,但不能脱离文章。因此,此题可以得到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的启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