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20分)辛亥革命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史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同时经济新政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欲,促进了兴办实业的浪潮。但清政府在铸币、路权上的新政举措却使地方相关群体十分不满……辛亥革命要在全国取得成功,单靠孙中山深刻的革命思想和他领导的中国罔盟会起义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社会大背景的配合,而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
——郭世佑《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6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确立一个主题,对材料二中的史料进行解读。(6分)
材料三      新中国初建,研究者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50年代末,研究暂趋沉寂。1961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侧面对这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辨证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随着“文革”的到来……对辛亥革命因其资产阶级属性而“立足于批”。“文革”结束后,辛亥革命史研究重新步入正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如下的一些认识。在政治史方面,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思想文化史方面,辛亥革命则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经济史方面,辛亥革命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在社会史方面,辛亥革命造成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刻剧变,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进步;革命史方面,辛亥革命是承前启后的革命分水岭;在民族史方面,辛亥革命极大地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中国史方面,辛亥革命埋葬了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世界史方面,“辛亥革命在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摘编自《走出辛亥革命评价问题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可以划分为哪两个阶段?(2分)请说明你划分的理由。(2分)并据此指出影响史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分)
答案:(1)关系: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等。(2分)
说明: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冲击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等。(答出三点给6分)
(2)示例:
主题:辛亥风云。(1分)
解读:
革命时机: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了武昌空虚。(1分)
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1分)
革命扩展: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分)
革命成果: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等;(2分)
(3)两个阶段:以“文革“结束作为界点分为前后两个时期。(2分)
理由:前期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后期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也以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2分)
因素:研究者所处时代对研究者的影响。(2分)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信息及材料一关键信息“政治改革使地方政治人物的参政热情日益高涨”、“清末新政在教育与舆论等方面的改革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的文化环境”等,本问考查“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相关联系。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出二者的联系:①清末新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②清末新政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认识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爆发的推动作用:A.政治上,新政倡导君主立宪,从而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B.经济上,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C.思想文化上,新政改革教育,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培养了更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D.社会条件,新政的某些举措导致了地方群体的不满,如四川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有利时机等。
(2)本问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仔细观察图片,根据图片相关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辛亥革命相关内容——辛亥革命的爆发及进程。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确定题干图片的主题,即“辛亥革命(狭义)”。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解读“辛亥革命(狭义)”:A.革命的时机成熟:清政府调动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从而造成了武昌防务的空虚。B,革命的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紧接着,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领导辛亥革命。C.革命的扩展: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D.革命的成果:①建立了新政权——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为结束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创造了条件。②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等。
(3)根据题干信息及材料三相关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评价以及形成不同评价的原因解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这种不同评价主要体现在两个阶段:即①“文革”结束前(1976年以前)阶段。这一时期历史评价观(史观),深受时代的影响,从而以革命史观为唯一研究范式。②“文革”结束后(1976年以后)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评价观(史观),在兼顾革命史观的同时,同时也以近(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等作为研究范式。可知,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源于研究者所持的史观不尽一致,而历史研究者的史观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其所处时代的制约和影响,往往会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等。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清末新政”;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爆发及相关进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历史评价·历史评价观(史观)·革命史观;历史评价·历史评价观(史观)·近(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