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9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回答问题:
(1)材料中商鞅主张什么?他的主张属于哪家学派?代表哪个阶级?(3分)
(2)商鞅的变法是在什么时期、哪个诸侯国进行的?(2分)
(3)这次变法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哪一条?(2分)
(4)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使当时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答案:(1)不因循守旧,实行变法;(1分)属于法家;(1分)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1分)
(2)战国时期;(1分)秦国。(1分)
(3)建立县制。(2分)
(4)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2分) -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准确识记。依据材料一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以看出,商鞅主张治理国家不要不因循守旧,要实行变法;他的主张属于法家。因为法家的韩非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商鞅代表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进行变法。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时期和国家的准确识记。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进行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因此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准确识记。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建立县制。其中的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
第(4)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战国变法影响的准确识记。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在各国进行变法。各国经过变法,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制度确立起来,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