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20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    1878年,中国首次派遣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之后1877年、1878年、1885年又三次派遣留学生赴英、法、德等欧洲各国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西学。1896年后,留日学生人数直线上升,1899年是200人左右,1903年达1300名,至1905年,人数增至8000人。在学习内容上,1904年,中国留日学生1300人中,学习文科的达1100人。
——摘编自《我国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研究》、《奏陈监管学务情形折》等
材料三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1977年9月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该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邓小平重视科教的原因以及随后十年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8分)
答案:(1)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2分)
变化: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2分)
(2)变化:地域上,由留欧美为主到留日学生人数上升;(2分)内容上,由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到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为主。(2分)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救国思潮由学西方物质层面深入制度层面;(2分)日本作为东方落后国家,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强大,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2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通便捷;可得1分)
(3)原因:文革动乱导致人才断层;(2分)科学、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分)
措施: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1986年通过《义务教育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第一问由材料“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可以分析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后一个问联系课本知识,当时的教育格局是“学在官府”,孔子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留学教育的变化从两方面归纳,一是留学目的地由欧洲到日本;二是学习内容由科技到文科。对应变化,分析原因,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救国思潮由学西方物质层面深入制度层面;日本作为东方落后国家,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强大,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
(3)文革结束后,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原因是十年文革导致中国人才出现断层;再者,邓小平认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第二小问联系教材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重视发展教育的具体措施。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