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20分)2013年10月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正面登陆中国大陆的最强台风“菲特”给余姚这个富足小城一个措手不及。甬江流域四天的平均雨量达到440毫米左右,余姚全城70%被淹,断水断电、通信故障使余姚瞬间成了一座孤岛。余姚水灾牵动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考验政府应急能力的同时,也再一次给政府敲响了“城市内涝问题”的警钟。
材料一:每年雨季一到,我国很多城市陷入内涝。其原因是:我国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系统的建设不如形象工程引人注目,无法引起相关部门足够重视;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等。
材料二:在解决内涝方面,发达国家可资借鉴经验。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在枯水期,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在丰水期,可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德国的“洼地——渗渠系统”,是用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将各个洼地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1)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6分)
(2)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为破解我国城市内涝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3)材料二中,日本和德国治理内涝的经验为我国治理城市内涝提供了哪些辩证法启示?(8分)
答案:(1)不赞同。
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职能,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责任,是有道理的。
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应履行相应的义务,解决内涝,需要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公民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对解决内涝问题进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
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在解决内涝的问题上,党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2)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
②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加强科学管理,治理内涝。
③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大财政对排水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3)①坚持联系的观点。把握防涝和补水之间的内在联系。日本的排水设施在丰水期可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
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德国推广“洼地—渗渠系统”,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③坚持发展的观点。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日本、德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都正确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④坚持矛盾的观点。日本和德国分析内涝带来的问题,找到了解决内涝的正确方法,坚持了矛盾普遍性;针对丰水期和枯水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要求考生针对“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观点,从政治生活的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属于辨析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本题时,首先说明在解决内涝问题上,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然后可以从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的角度分析理由;然后也要看到解决内涝问题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其他的主体也应该有责任,比如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执政理念的角度分析说明要加强党的领导。最后还应该从公民的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说明公民也有责任即可。
(2)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为破解我国城市内涝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可以首先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说明要科学规划;其次可以从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说明国家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把人民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加强科学管理,治理内涝;最后可以从财政的作用的角度分析说明加大财政对排水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排水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即可。
(3)本题要求考生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日本和德国治理内涝的经验为我国治理城市内涝提供了哪些辩证法启示,属于启示类的解答题。日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防涝的过程中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德国的“洼地——渗渠系统”,是用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将各个洼地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启示我们要坚持系统优化法。日本和德国的防涝方法虽然各部相同,但是也有相通之处,因此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借鉴别国经验的同时,要立足本国的实际即可。
考点:政府的职能、工作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执政方式、公民的政治参与、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科学发展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