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读关于中亚和咸海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0分)
咸海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是世界第四大湖。1960年湖泊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总水量1100立方千米,主要由阿姆河和锡尔河注入。从1960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根据有关研究,棉花一生需水量以450mm-620mm为宜,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的水分消耗于蒸腾,1/3消耗于土地蒸发。到1998年,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总水量减少了80%。至2007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2014年10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东部河床已经消失,当地生态危机严重,专家称这很可能是拥有550万年历史的咸海,600年来首次完全干涸,等到2020年或将完全消失。

(1)描述中亚地区的主要地形特点。(2分)
(2)分季节分析阿姆河与锡尔河的河流主要补给来源。(3分)
(3)归纳图乙中从甲地到乙地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4)结合材料分析1960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4分)
(5)推断咸海消失后可能给当地气候带来的影响。(3分)
答案:(1)地形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西部和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2分)
(2)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季为地下水补给为主。(3分)
(3)空间变化特点:年降水量从西北(甲地)向东南(乙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2分)
变化原因: 中亚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该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2分),随着地势逐渐增高,面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逐渐增多(2分);由于东南部地区地势高,水汽大部分在海拔相对较低的迎风坡已降落,所以降水在海拔较高的地区较少(2分)。
(4)(主要是人为原因,其次为自然原因)。1960年以来,人类的大规模垦耕种植棉花,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身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内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少,入湖水量少。(4分)
(5)(由于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大;冬季温度降低,夏季温度升高,气温年较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任答三点)
试题分析:
(1)读图甲,根据图例,中亚地形东南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部和西北部以平原为主,海拔在200米以下。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2)该地位于内陆地区,河流补给水源夏秋季气温较高,以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冬季冰雪融化量少,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3)读图,根据等降水量线数值变化特征分析,年降水量从西北的甲地向东南的乙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这种空间变化特征主要是因为中亚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较小,该地区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随着地势逐渐增高,西北迎着西风的迎风坡降水量逐渐增多,所以降水先增加。降水后,携带的水汽更少,虽然东南部地区地势更高,但水汽大部分在海拔相对较低的迎风坡已降落,所以降水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减少。
(4)根据材料,1960年以来,人类的大规模垦耕种植棉花,使灌溉用水激增,蒸发量增大,人为原因是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咸海身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内年降水量极少,流域河流短,水量小,蒸发量大,所以自然原因也是入湖水量少的原因。
(5)咸海消失,湖泊的调节作用消失,当地白天气温升高,夜晚气温降低,气温日较差增大。冬季温度降低,夏季温度升高,气温年较差变大。年降水量减少,气候愈发干旱。风暴、沙尘暴等恶劣气象灾害频率增大。
考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湖泊消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