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朱子语类》卷1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关于道德规范的核心思想。(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及根本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对道德规范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分析其产生的历史影响。(16分)
答案:(1)仁;克己复礼。(4分)
(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分)
(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
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重视气节品德,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16分)
试题分析:(1)此问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从材料中提炼准确信息,概括出孔子的道德思想。材料文字较少,也浅显而且老师经常讲到,所以难度不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思想,是许多含义中的一种。“克已复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可见孔子的核心道德规范是“仁”(目标)和“礼”(途径)。
(2)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董仲舒提出道德准则的出发点的关键信息,比如“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即统治者应该遵行五常之道),“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即不行五常之道,上天会出灾害来警告),“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即不变好就灭亡),“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即上天让统治者行仁政止其祸乱)。可见其出发点是规劝统治者遵从上天意志,行仁政,止祸乱。根本目的要结合教材知识,结合董仲舒的儒家知识分子的身份,得出结论。
(3)此问要求学生先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找到朱熹对道德规范的论述,提取有效信息。“万物皆有此理,理旨同出一源”就是世间万物都源于一个“理”即天理。“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这是人间的道德规范。“然莫非一理之流行”就是人间的这些道德规范也源于这个天理。可见朱熹将人间的道德规范上升到天理的境界。其历史影响要结合基础知识回答,一般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