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92—2013年G省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项目
| 1992年
| 2008年
| 2013年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2447
| 36796
| 62163
|
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
| 17.9
| 57
| 69
|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
| 0.6
| 1.8
| 2.9
|
市场化程度(%)
| 26.0
| 77
| 79.8
|
注:按市场发展阶段划分,市场化程度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65%的叫转轨期市场经济,65%—80%叫相对成熟市场经济。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一般在85%以上。
材料二:G省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为市场简政放权,在深处着力,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1)请对材料一描述的经济现象做出简要判断。 (4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产生这些变化的制度原因。(12分)
(3)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如何正确处理“看不见的手”与“看的见的手”的关系。(9分)- 答案:(1)1992—2013年,G省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G省已经进入相对成熟市场经济阶段,但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还有一定差距。(4分)
(2)①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不平衡多层次的生产力发展水平。(4分)
②坚持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4分)
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分)
(3)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4分)。
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看的见的手”和 “看不见的手”指的是政府和市场,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
②矛盾具有斗争性。政府与市场存在对立的一面。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发挥着宏观调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2分)
③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有利于解决市场调节的缺陷,而对市场调节规律的尊重则更容易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2分)
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共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3分) - 试题分析:
(1)该题是图表题,要根据表头、项目、数据、小注内容加以概括总结,既要看到变化,又要看到差距。图中有个重要时间节点是1992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图表主要反映的是1992年到2013年,G省国内生产总值、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财政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市场化程度等的变化;结合小注内容,概括G省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该题要根据第一问的回答,看到G省的变化,然后根据变化概括总结变化得益于哪些制度的实施。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增加,得益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坚持和完善;财政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体现了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生可以从以上三个制度上进行回答。
(3)该题需要准确理解“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深层含义及其关系,“看不见的手”指代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看得见的手”指代的是国家的宏观调控,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还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故需要运用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关系分析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矛盾即对立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