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10分)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1981年由巴西引入广东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福寿螺在广东能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华鳖可捕食成年福寿螺,一些福寿螺危害严重的地区尝试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调查福寿螺的种群密度一般应采用________法。从种群数量特征上分析,放养中华鳖后的 8~9月份福寿螺种群密度很低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中华鳖只以福寿螺为食,则幼鳖从 200克增加到 2000克,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福寿螺______克。
(3)利用中华鳖防治福寿螺,这主要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使人们从中获益更多。这样一来,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原理。- 答案:(1)消费者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或答“气候适宜、缺乏天敌”)
(2)样方 死亡率高(或死亡率高、出生率低) 9000
(3)间接 能量流动 整体性 - 试题分析:
(1)福寿螺喜食农作物幼苗,因此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为消费者;由于在我国野外,福寿螺缺少天敌,且生活资源、空间、食物等方面都很优越,而得以蔓延,在较短时间内会呈现出J型增长的现象,威胁本地物种的生长,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2)福寿螺由于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放养中华鳖后,福寿螺的种群密度很低,主要原因是中华鳖的捕食,使死亡率升高,故种群密度很低;若幼鳖从200g增加到2000g,体重增加了1800g,至少需要消耗福寿螺的重量为1800÷20=9000(g)。
(3)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害虫,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同时可以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