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材料二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同春秋战国时期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发生什么变化?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此有什么观点?(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谭嗣同辈“将其书节抄、散布”的原因。(6分)
答案:(1)从礼乐治国到以法治国。孔子的观点是克己复礼。8分
(2)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专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宗羲是抨击君主专制的民主启蒙的先驱。梁启超谭嗣同借黄宗羲的民主启蒙思想作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工具。7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一据“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春秋战国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可知治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由“以礼治国”到“以法治国”。第二小问可结合孔子的观点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来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他们宣传黄宗羲的进步思想与当时民族危机有关,联系晚清民族危机和梁启超、谭嗣同的思想主张分析。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谭嗣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