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民为贵,社稷(指国家)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众)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孟子为实现这一关键因素的具体主张。(3分)
(2)材料二的观点被称为“天人感应”学说,据材料归纳董仲舒提出该学说的主要目的。(2分)
(3)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评判“爱民”、黄宗羲评判“天下之治乱”的标准。(2分)
(4)概括以上材料共同体现的儒家思想。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政治背景。(6分)
答案:(1)因素:民心。(1分)
主张:“仁政”;“民贵君轻”。(2分)
(2)目的:规劝皇帝实行仁政,以维护封建统治。(2分)
(3)标准:朱熹:薄敛节俭;黄宗羲:百姓忧乐。(2分)
(4)思想:民本(2分)
发展: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2分)
背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市民阶层队伍壮大。(2分)
试题分析:(1)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比较史学观点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孟子的政治主张以及民本思想角度概括作答。
(2)依据材料二中“国家将有失道之政,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指皇帝)而欲止其乱也。”的信息从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的思想角度出发可以得出 “规劝皇帝实行仁政,以维护封建统治”的信息。
(3)朱熹的观点依据材料三中“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的信息从“节用”的信息来概括作答;黄宗羲的观点依据材料四中“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信息从“万民之忧乐”的角度思考作答。
(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反映儒家思想发展的变化从“民本”的思想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四中“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信息来概括发展的答案;第三小问政治背景结合明末清初历史从“君主专制以及市民阶层”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发展·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