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则材料(11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周)武王不循古而王,夏、殷(商)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谁?(1分)“孝公”是在哪一年任用“卫鞅”实行变法的?(1分)
(2)材料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1分)他应该属于哪家学派?(1分)
(3)“卫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4分)有什么历史意义?(3分)
答案:(1)商鞅、 公元前356年
(2)改革   法家
(3)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生产
③奖励军功
④建立县制
秦国国富兵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强盛的国家。为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进行改革,秦国地处西方,比较落后,秦孝公积极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商鞅本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地,所以又称商鞅。
(2)分析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商)汤、(周)武王不循古而王,夏、殷(商)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中体现出“变”的思想,商鞅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实行严酷的刑罚,加强中央集权,属于法家的思想。
(3)结合所学可知,在富国方面,商鞅规定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在强兵方面,商鞅规定奖励军功;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经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