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实地考察了学校附近的一座山地。研究小组从M地(左图)出发,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下降0.8℃。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下降0.5℃。翻过山顶往山下走,气温每百米升高1℃。气温与所能容纳水汽的关系如(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到达B地时的气温为:(   )
A.22℃B.24℃
C.26℃D.28℃
【小题2】题中描述“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该高度海拔为:(   )
A.500米B.600米
C.800米D.1000米
答案:【小题1】D
【小题2】D
试题分析:
【小题1】根据材料,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某一高度后,空气逐渐干爽,也就是这一高度之前,由于空气最大可容纳水汽含量大于每立方米15克,空气潮湿。超过这一高度,空气中水汽含量超过了容纳能力,出现降雨,空气变得干爽。读图乙分析,气温18°C时饱和水汽含量是15克,再降低则出现下雨。所以某高度是气温18℃时的海拔高度。按照材料二,在考察过程中,起初空气潮湿,气温每百米降 0.8℃,由M地26°C开始,当爬到1000m时气温下降到18°C,下雨。然后则空气逐渐干爽,气温每百米降 0.5℃。所以在海拔0-1000米间,气温下降8℃。在1000-2000米间,气温下降5℃。过山顶后,到达B点高差是1500米,气温上升15℃。可以计算出B地时温度是28℃,D对。
【小题2】结合上题中的分析,当爬到1000m时气温下降到18°C,下雨,空气变的干爽,所以D对。
考点:饱和空气,气温垂直递减率,高差、温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