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的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1)材料一、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2)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3)依据材料四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5分)
答案:1)不矛盾。因为中华民国成立后,帝国主义的特权没有被取消,实权又被袁世凯所窃取,因而民国的成立在当时没能实现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与社会进步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础。(6分)
(2)革命前认为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6分)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5分)
试题分析:(1)此题为评价类历史题。评价类主观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述”、“评析”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评价类主观题非常吻合新课程“以人为本、体验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方向,很有生命力。此类试题的做题方法一般为一分为二评价法。一分为二评价法是评价类主观题中的最常见的解题方法,它一般展现了问题的两个方面。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采用一分为二评价法时,有的同时需要坚持重点论,也就是说,在一分为二评价时,要分清主次。此题既要看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又要看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由题设限制词“据材料三、四”可知,此题是典型的根据材料做答题,答案来自材料,不用结合所学。本题以时间为轴,把辛亥革命前后两个时期人们对皇帝的不同看法予以提炼。由材料三“君主也是一种偶像……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和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可知,辛亥革命前,皇帝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由材料三“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和材料四“如今都可以被打倒”可知,辛亥革命后人们已经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
(3)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可知,辛亥革命把人们从皇权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唤起了人们对自由、民主、共和意识,激励着人们探索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