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们为实现强国之梦不断汲取先进思想,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
材料一: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史学界认为,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再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一著作的作者是谁?(1分)他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1分)后来哪一派别实践了这一主张?(1分)
(2)图二是谁的译著?(1分)他的主要主张是什么(1分)?
(3)在图三的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思想?(1分)
(4)以图四为主要阵地的思想解放运动高举哪两面大旗?(2分)
(5)材料一的四幅图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请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6分)
梁启超的分期
| 史学界的观点
| 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一期
| 学习西方的
| 洋务运动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二期
| 学习西方的
|
|
中国人自知不足第三期
| 学习西方的
|
|
- 答案: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
(2)严复;改革
(3)三民主义
(4)民主、科学
(5)史学界的观点(按列)依次是:技术;制度;思想文化。相关重大的历史事件(按列)依次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海国图志》及其实践者。图一是《海国图志》,是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的魏源的著作。他认为“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为此,他编成《海国图志》一书,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并说明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面对困境,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人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当时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选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把魏源“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施。本题答案: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
(2)本题主要考查严复的思想。图二是《天演论》,是生活在戊戌变法时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译著。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他很大震动。他认为要救国,只有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他翻译了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其中以第一部译著《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进化论”的观点,在当时的中国,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严复还在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本题答案:严复;主要主张:维新变法。
(3)本题主要考查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图三是《民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本题答案:三民主义。
(4) 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本题答案:民主、科学。
(5)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层次(器物变革)-洋务运动,主要引进西方先进军事生产技术。第二阶段:政治层次(制度变革)-百日维新,宣传维新思想、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三阶段:思想层次(观念转变)-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宣传马列主义。本题答案:第一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相关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三期:学习西方的“思想观念”,相关事件:“新文化运动”。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