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B.夫人之相,俯仰一世与:交往
C.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悟:理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喻:明白
【小题2】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可痛”观点的一组是(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4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分)
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以前所感到欣慰的事,一下子就成了旧迹;(2)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小题1】
试题分析: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本题中,C项,“悟”,通“晤”,面对面。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人生之短;②表现人的不同生活方式;③表现年老来临,兴致不再;④表现时间之短,美景易失;⑤表现人难免一死;⑥表现人应该正确看待人生。排除②⑥即可。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中,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的说法有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向、所欣、俯仰之间、陈迹”各1分;(2)“固、一、虚诞、齐、彭殇”各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