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6分)围绕中苏两国进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九年级一班的同学进行了下面的探究,请你来参与:
【患难国度 建设起步】
材料一: 社会主义的成果要保住,必然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要提高生产率。
──列宁
(1)为了保住社会主义的成果,1921年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新”的含义和作用。(1.5分)
材料二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
(2)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开始实施五年计划。请写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的时间。(0.5分)
(3)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请你简单写出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给苏联带来的积极影响。(1分)
(4)苏联在哪一年宣布已经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分)
【成绩很大 失误难免】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5)材料三中提到的这种僵化了的苏联模式,其特征是什么?(0.5分)当时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人物是谁?(0.5分)
【总结经验 汲取教训】
(6)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成一败,你认为中国成功的经验主要有哪些?(1分)
答案:(1)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分)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0.5分)
(2)1953年。(0.5分)
(3)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1分)
(4)1936年。(0.5分)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0.5分)
(5)高度集中。(0.5分)斯大林。(0.5分)
(6)我国的改革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我国的改革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言之成理即可)(1分)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新经济政策有关知识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1921年列宁领导人民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是以往经济政策的重大的突破。“新”的含义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发展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
第(3)问,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1928~1937年,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由此加强。到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4)问,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取消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到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性事件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起来。
第(5)问,本小题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1924年列宁逝世以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取消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到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也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第(6)问,这是一道较开放的历史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中苏两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成一败。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最后僵化了,不能适时进行有效的调整,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探索是成功的,因为:我国的改革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且我国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不断调整的。我国的改革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得到人民的支持。
考点: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