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13分)近代以来,中国在变,世界在变,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即狭义的“世界观”)也在变。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材料四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材料五   过去60年,中国对于世界的看法,……是沿着一条螺旋轨迹不断向前迈进,由相对简单逐渐走向相对成熟。具体而言,中国的“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可以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50~60年代,……对外部世界保持高度警戒;第二个阶段是70~80年代,……加快走向对外开放;第三个阶段是世纪之交的前后10年,……形成“和谐世界”的理念。
——江涌《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60年剧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 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4分)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三阶段中国政府在“和谐世界”理念指导下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答案:(1)变化:从以中国为中心,到放弃以自我为中心;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从传统的“天下观”(或夷狄观)到近代的“世界观”。(2分,答出一点即可得分。)
(2)变化: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2分)原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分。)
(3)转变:对西方幻想的破灭,转向学习俄国革命经验。(2分)
影响: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 措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世界接轨;坚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缩小与外部世界的差距;加入APEC 和WTO,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活动,倡导“和谐世界”理念;倡导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维护地区稳定和安全。(3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二中的内容可以得出清政府对西方世界观的变化即对西方从鄙视到平等再到尊崇,对比材料一可以看出清政府放弃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近代世界观
(2)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三中“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的信息可概括出认识到工人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原因可联系1920年前后国内外事件来思考,可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五四运动显示无产阶级力量,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第二小问影响可结合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来分析,可归纳出推动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依据材料可知周恩来在文章中主张抛弃西方的资本主义,转而学习社会主义,即学习俄国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之后中共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
(4)本题可以转化为90年代中国的对内外政策及其成就,对内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外积极融入世界,与世界接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结合相关的历史事实加以论述即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新思想的萌发;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后期内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时期的外交·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