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1分)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1分)
答案:(1)思想:为政以德(德治)。(1分)
发展: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原因: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分)
(2)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1分)
(3)朱熹: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1分)
原因: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1分)
李贽: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1分)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分)
(4)原因: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1分)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运用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依据材料“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可以概括出德治。第二问依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以概括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依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概括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第三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董仲舒对儒学的发展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个角度作答。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运用和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注重气节品德、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第(3)题第一问依据“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可以分析出朱熹认为儒学思想是亘古不变的。对于其原因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需要重新树立儒学的正统地位这个角度来回答。依据材料“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可以分析出李贽主张独立思考,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至于其原因从经济角度回答,明中期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4)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儒学的基础之上又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使儒学发展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结合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对此进行归纳概括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德治;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初思想的活跃局面·李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