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受流动时代、经济大潮下的重利轻义、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原本无处不在的乡村道德约束逐渐松弛、异化,甚至有人感叹乡村“道德已死”。重塑乡村道德,迫在眉睫。
留得住道德,才能留得住乡愁。“道德档案”、“乡村道德讲堂”……一个个治理行动正在点亮一盏盏不灭的道德明灯,悄悄地书写着新乡村道德充满希望的明天。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关道理,分析为何要重塑乡村道德?(6分)
(2)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阐释开展乡村道德建设活动的意义。(6分)- 答案:(1)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重利轻义、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乡村道德约束逐渐松弛、异化,因此要重塑乡村道德。(2分)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重塑乡村道德有利于推动乡村道德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2分)
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要重视乡村道德的重塑。(2分)(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道德档案”、“乡村道德讲堂”等行动,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推动乡村道德建设。(2分)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道德档案”、 “乡村道德讲堂”等行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农村的道德建设。(2分)
③优秀文化塑造人生。“道德档案”、“乡村道德讲堂”等行动能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增强村民的精神力量,促进村民的全面发展(2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设问比较简单,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重利轻义、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乡村道德约束逐渐松弛、异化,需要重塑乡村道德,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个治理行动正在点亮一盏盏不灭的道德明灯,悄悄地书写着新乡村道德充满希望的明天,说明道德重塑具有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乡村道德并没有亦步亦趋,说明乡村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组织答案过程中注意做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即可。
(2)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考试范围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即《文化生活》第二课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从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和优秀文化塑造人生角度组织答案,要注意充分运用材料,对理论与材料要做到有机结合。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