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2011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武汉,杭州、北京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汛期,容易使城区出现强度大的降水,造成城市区域性内涝。”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6分)
(2)根据右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根据上面两幅图,试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8分)
(3)为了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水资源问题,有人设计了图所示的“城市雨洪利用”新型的排放系统。试分析说明该系统对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1)大量余热和地表的硬化(2分),使城市成为“热岛”,处使空气对流上升;(2分)城市上空多降水所需的凝结合核(2分) 加地表空气运动摩擦力,使降水系统停留时间延长等(2分)(任取3点,共6分)
(2)7~8倍 (2分)城市建筑使用绿地(裸地)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聚集而形成雨涝 (2分)城市地下水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泄下渗的地下水,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城市雨涝的形成(2分)
(3)通过透水广场、绿地和蓄水池(人工水库),促使雨水下渗和储存,减少城市地表的暴雨径流量,延缓汇流时间,防治城市雨涝;储存在地下蓄水池(人工水库)的水,通过过滤化,可增加城市可用水资源的数量;通过回灌井等又可及时补充地下水,防止城市因开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等.
简单说就是蓄水(2分)、净水(2分)、防灾(防治雨涝和地面沉降问题)(2分)。(共6分) - 试题分析:
(1)降水需要三个条件:足够的水汽,凝结核和空气的上升运动。
和乡村和郊区相比,城市里人口、工业密集,凝结核多;作为热岛,大气对流运动显著;降水时间延长。
(2)通过读数可知,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为40毫米,混泥土方砖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为5毫米。降水后的积水主要靠下渗与地下管道排泄。城市路面建设使雨水入渗量减少,加上排水管道建设不合理,不能及时排走积水,导致城市雨涝。
(3)城市的雨涝问题在于入渗少,径流集中。图示排放系统增加了雨水的入渗,减缓了径流集中时间,有效的缓解了城市雨涝;同时,该系统储存和净化了部分雨水,作为城市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另外,地下水回灌工程解决了地面沉降等城市问题。
考点:水循环和水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