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答吴充秀才书
欧阳修
①修顿首白,先辈吴君足下。前辱示书及文三篇,发而读之,浩乎若千万言之多,及少定而视焉,才数百言尔。然犹自患伥伥莫有开之使前者,此好学之谦言也。
②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世之欲假誉以为重,借力而后进者,□取于修焉?先辈学精文雄,其施于时,又非待修誉而为重,力而后进者也。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③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遑遑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④先辈之文浩乎沛然,可谓善矣。而又志于为道,犹自以为未广,若不止焉,孟、荀可至而不难也。修学道而不至者,然幸不甘于所悦,而溺于所止。因吾子之能不自止,又以励修之少进焉。幸甚!幸甚!修白。
注:子云:扬雄,西汉辞赋家;仲淹:王通,隋代人。
【小题1】、根据第①段划线句,概括吴充的文章特点。(用自己的话)(2分)
【小题2】、可填入第②段“□”中的虚词,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奚 B 岂 C 胡 D 盖
【小题3】、在第②段画线句中划出停顿处,用“/”标出。(2分)
【小题4】、本文虽为书信,实际上是一篇观点鲜明的文论,请写出欧阳修的文学主张。(用文中的话)(2分)
【小题5】、第③段划线句含有两种论证方法,请分别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案:【小题1】言简义丰(意思相近即可)
【小题2】D
【小题3】然而惠然见临/若有所责/得非急于谋道/不择其人而问焉者欤?
【小题4】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小题5】25.作者首先通过例证法(1分),孟子一生追求“道”没有时间著书、荀子到晚年才著书,却成就圣人之名,从而证明“道”通透而文章自然佳妙的道理。(1分)后又通过对比论证(1分),将孟子、荀子与子云、仲淹相对比,证明道不通透,文章也只能勉强为之自然不会佳妙,从而突出道胜才文至。(1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概括吴充的文章特点,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划线的句意为: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根据意思得出文章特点是言简意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填入第②段“□”中的虚词的句子是疑问句,推测“□”中的虚词为疑问语气词,“奚”:为什么、什么;“岂”:难道;“胡”:为什么;“盖”:(副)大概、(连)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加强诵读,增强语感,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根据上下文疏通文意: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根据意思分层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归纳内容要点要树立整体意识,总体把握全文大意,把握文章主旨,文章评论性文字或发议论的句子对理解文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阅读时,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要梳理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前因后果,搞清楚作者写了哪些人物,写了哪些事情,人物与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和精神风貌……。文章第一段写出吴先生的文章言简意赅并赞其谦虚好学之风。第二段我才能浅薄。第三段批判求学之人难达“道”的原因。第四段正反对比表达(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第四段赞扬先辈的文章博大精深又志于道,自慰自己不甘停止。结合文章全文和抓文章议论抒情的句子,由此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具体分析其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议论文论证方法①、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②、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③、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④、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⑤、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孟子遑遑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论证方法是:例证法、前后对比法。结合内容和议论方法的作用,具体全面回答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欧阳修顿首在先辈吴君足下说:前次有辱先辈寄来书信及大作三篇,读后感到浩浩然像有千言万言之多,等到我稍微定下神来仔细一看,才几百字啊。如果不是文辞丰厚,文意雄伟浩然盛大势不可挡,何以能达到这种地步呢 然而还自己担心没有人开导,自感无所适从,这是先辈好学自谦的话啊!
我的才能不足为当时所用,官职不能使后世感到荣耀,我(对人)的批评和赞誉也无足轻重,气势力量也不足打动人。世上要想凭借(别人的)赞誉以自重,凭借(别人的)力量以引进的人,何所取于我欧阳修呢!先辈学问精湛,文章雄伟,都施用于当今,这些又不是靠我的赞誉而被推重,靠我的力量而被引进的。然而先辈却惠然下问,责求于我,难道不是您急于谋求为文之道,以至无暇择人而问了吗?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何其之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如其之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先辈的文章,气势浩荡盛大,可以说是很好的了。而又有志于(追求)“道”,还自谦以为不够广大,如果这样追求不止,孟子,荀子的境地是不难达到的。我学习“道”但未能学到,然而所幸的是我不甘于自我喜悦满足,停滞不前,因为您能够求“道”不止,又用这种精神对我的少许进步加以勉励,所以我实在是万分有幸啊!欧阳修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