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商君(鞅)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国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改革使俄罗斯在19世纪最后十年发生了转型。
——杰里·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三:明治政府的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影响。(1分)
(2)材料二中的“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障碍”的制度是什么?(1分)推动这一改革的沙皇是谁?(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中日本新领导人为了“增强民族力量”,“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在社会生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1分)明治政府的结论后来使日本走上了什么道路?(1分)- 答案:(1)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1分)
(2)封建农奴制度(1分);亚历山大二世(1分)
(3)“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1分); 军国主义道路(1分) -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的理解。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中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1861年改革前沙俄的社会状况,当时的沙俄仍是一个盛行农奴制的封建制国家,农奴没有自由的身份,由于落后的政治制度,俄国在对外战争中失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缓和矛盾,巩固统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缓慢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治维新内容的理解。结合所学,1868年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向外扩张的野心和倾向。改革后的日本强大起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也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给亚洲其他的国家的和平和安全造成了威胁。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