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首页 > 试卷库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不识皆称之日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军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掌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多:赞美
B.累迁官至起居舍人,龙图阁直:通“执”,掌管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贷:宽恕
D.疾革,几而坐隐:靠,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识不识皆称之日师鲁
人佣耕
B.通知今古,长《春秋》
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C.疾革,隐几
图穷匕首见
D.又欲训土兵代戍卒,减边用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尹洙的和不认识尹洙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数年,但仕途并不是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4分)
(2)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3分)
(3)而元吴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3分)
答案:【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他与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4分)(“是是”,第一个“是”为动词,肯定、赞同;“非非”,第一个“非”为动词,否定、反对;“苟”,随便,轻率;“妄”,胡乱地;“罕”,稀少,少有。)
(2)他的军事备战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3分)(“兵制”,军事制度;“要”,要义,要旨;“尽”,全,都。)
(3)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冒犯了(一些权臣)。(3分)(“臣”,动词,臣服;“解严”,解除戒严状态;“去”,离开,文中提离开官职;“得罪”,冒犯,触怒。)
【小题1】
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此类题目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具体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贷”,借贷。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于”“与”“而”“以”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项“与”,连词,和、跟、同;介词,替、给。B项“于”,介词,在;介词,对。C项“而”,连词,表方式或状态;连词,表承接。D项“以”,均为连词,表目标,来,用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
解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分析可知,D.师鲁在潞州任职时“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原文中没有涉及。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三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是是”,第一个“是”为动词,肯定、赞同;“非非”,第一个“非”为动词,否定、反对;“苟”,随便,轻率;“妄”,胡乱地;“罕”,稀少,少有。(2)“兵制”,军事制度;“要”,要义,要旨;“尽”,全,都。(3)“臣”,动词,臣服;“解严”,解除戒严状态;“去”,离开,文中提离开官职;“得罪”,冒犯,触怒。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和顺境,面临灾祸和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的官职、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臣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父亲去世了,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的官职。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的官职。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二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述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处戒备,师鲁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以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