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题详情及答案解析
- “门前的小河里有鱼,山上的林子里有鸟,青瓦白墙的祖屋冒着炊烟,邻家大伯的笑脸透着和善……”这是文人笔下对故乡的思念和儿时美好的回忆。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山东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该地是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6分)
(2)城镇化建设必须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8分)- 答案:(1)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3分)
②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3分)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保留自然文化景观和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
②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城镇化建设中保留传统的建筑,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分)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能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2分)
④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保留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保障了人们的文化权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2分 - 试题分析:
(1)本题知识限定明确,文化传承与创新,题目类型措施类,问题指向该地怎样做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设问可以转化为,如何正对对待传统文化,而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教材有明确理论表述,然后结合设问和材料,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具体即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有历史记忆和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设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乡村。
(2)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意义类,问题指向说明这一要求的重要意义。解读设问和材料,本题可以选择文化的作用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两个知识切入点,而文化的作用,又可以从文化对人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从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分析题中要求的重要意义,同时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城市文化,对应上述理论进行分析,具体即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保留自然文化景观和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城镇化建设中保留传统的建筑,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能够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优秀的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保留自然景观,历史遗迹,保障了人们的文化权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考点: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